第105章 记者采访

  “也就是说,把银子放在皇家票号,取的时候还能拿到利钱?”看書溂

 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,这些明朝商人们一时还难以理解。

  张伟明既然是想在商业上赚钱,自然希望经济越繁荣越好。

  俗话说的好,盛世古董乱世黄金,现在由于各种天灾,战乱,绝大多数人都会把钱藏起来,以备不时之需。

  大家都不花钱,市面就会越发萧条,越萧条就越节省,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所以张伟明希望通过这个皇家票号,把商人手中的银子吸引过来,然后通过投资,生产,扩大内需,促进消费,让经济慢慢变得繁荣。

  当然了,这么复杂的经济学知识,张伟明也懒得解释。

  至于崇祯嘛,一下子收入几十万,早就不知道天南地北了,开个皇家票号?好啊,全听先生的。

  这些商人都是精明人,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?长期下去,这票号不是很快破产?

  面对这个问题,王公公依葫芦画瓢,给他们解释了一下皇家票号靠的是存贷款利差来赚钱。

  原来如此!众人点点头,心说,不给不是赚的更多?

  王公公悲天悯人的说道,“陛下爱民如子,自然不会与民争利,能够保本就已经满足了”

  “诸位,要不要存一点进来?少一点也不要紧,就当给咱家一个面子,让咱家在陛下面前脸上也有光些”王承恩笑着说道。

  正如王公公内心所想,谁敢不给他面子。

  在场的各位大佬想的明白,存哪儿不是存?况且这里存钱还给利息,比日昌号好多了,最后或多或少都存了一点。

  王公公又朝那几个存的相对少的笑了一笑,把他们几个笑的发慌,王承恩说道,

  “诸位东家是不是手里有点紧?要不,在皇家票号贷点儿款?单利计算,绝对是市面上最低的?”

  咦?这个可以有啊,存一千,借五千,十五的单利,真的是市面上最低。

  说得任英久都有点心动了,今天先花了二万多买名额,又存了一万两,过两天还要去竞买御酒,手里确实有点紧。

  任英久陪着小心问王承恩,“王公,我最近确实需要银子,不知能贷多少?”

  王承恩知道他是要花钱,笑着说道,“放心,任东家是皇家票号的优质客户,这样,十万两够不够?”

  任英久吓了一跳,连声说道,“太多了,太多了!”心想,这个竞标,估计四五万两就差不多了。

  皇家银票自然采用最好的纸张,图案精美,藏有各种暗记,拼音和数字编号,一般人很难造假。

  面额有五两,十两,一百两三种,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面值?

  因为平常老百姓根本就用不到银票,这个主要是提供给商人进行大额交易的。

  按照张伟明的设想,这皇家银票,应该印上朱慈烺,周皇后和崇祯的头像,但是遭到了崇祯的断然否决,实在是太不吉利了。

  代沟啊,张伟明无奈,只好听从了崇祯的建议,印上了太和殿,中和殿,保和殿这三大殿。

  任英久率先吃了螃蟹,其他人看着这么低的利率,自己不借点,感觉好亏啊!

  商人的本能发作,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,得把今天花出去的银子再借回来。

  王承恩看到他们都很识趣,纷纷借钱,好,好的很,咱家的提成应该还可以,这银子得来不费吹灰之力!

  张先生交代的任务就差最后一步,等到他们都办好了手续,王承恩又把他们领回到精品店,那里有两个皇家日报的记者早已等候多时。

  唐仁杰和祝怀玉两个人前些天一起报名当记者,国朝别的不多,就是人多,竞争相当激烈。

  两人都是举人,相貌堂堂,直接进入了笔试环节,就是写文章。

  说到写文章,唐仁杰两个就不怎么自信,一眼看过去,科举排名在他们前面的有好多人呢,但是不管怎么样,来都来了,写吧!

  最后结果出来,那些人全部落选,他们两个反而被招进去了。

  呵呵,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写的比较直白,用的典故很少,再加上张伟明和他们俩有一面之缘的缘故。

  “记者采访?什么意思?”

  王公公笑道,“这是帮大家扬名呢,等下报社的记者问什么,你们就答什么,下一期的报纸上就能看到了”

  我们也能上报纸?

  马克杰他们都有点小激动,原来除了皇上太子之外,我们商人说的话,也能登在报纸上啊,心里想到了些什么,但是一闪而过。

  这年头也没有摄像机录音笔什么的,唐仁杰拿着个鹅毛笔和一个小本本,就开始了职业生涯中的首次采访。

  “马东家,今天你是看到了什么消息,才到这儿来的呢?”按照培训,唐仁杰先问几个简单的问题。

  “今天我是看了报纸,得知英才班招生的消息,才赶紧来报名的”

  “哦,马东家也订了报纸吗?你觉得我们这个报纸,办的怎么样?”采访过程中,牢记一点,任何时刻都要宣传报纸,唐仁杰记得很清楚。

  “好,非常好,这个报纸上有国家大事,还有柴米油盐各种消息,对我们很有用,第一天我就订了”马克杰是个顶尖的商人,我就说我订了,你能把我怎么样?

  “你对于皇家英才班了解多少?”

  马克杰侃侃而谈,“皇家英才班是在陛下的亲自关注下成立的,太子殿下在英才班上,发出了为大明强大而学习的号召,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动......”

  “听说你花了几万两银子,把自家孩子送进英才班读书?”问题开始变得尖锐。

  这个不好回答啊,马克杰灵光一闪,想起了小太监们抬价时说的话,

  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,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,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,无论花多少钱,哪怕我去当乞丐,我也要供孩子上学”

  厉害厉害!

  旁边的人佩服不已,这脑瓜子转的。

  

上一页目录+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