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2章 长久之计

  迁民。

  屯兵。

  李世民依然不满意,希望有万全之策。

  房玄龄余光瞥向赵牧,赵牧点头示意他道出策略。

  陛下,微臣想法与卫国公不谋而合,支持屯兵计划,想来江都王有更好的计划。房玄龄把问题推给赵牧,一来他支持屯兵计划,二来也提议屯兵的。

  赵牧。

  李世民声音低沉的叫道。

  赵牧思量中,直言说:陛下,首先我支持右仆射迁徙百姓的提议,却不支持借助新罗震慑高句丽,百济的计划。

  嗯。

  李世民轻轻颔首。

  赵牧的话说到他心坎上了,不禁询问缘由:为何?

  百济,高句丽是唐军血战打下来的,拉拢新罗震慑两地,容易给他做嫁衣。赵牧斩钉截铁说,历史上,唐军夺取百济,高句丽,与新罗来往密切,最终为新罗做嫁衣。

  一直来,他不光计划灭掉百济,高句丽,也主张灭掉新罗。

  是这个道理。

  李世民赞同赵牧的说法,盯着赵牧等待下文。

  我建议,灭掉新罗,三地设置平壤节度使,派遣名能力出众的皇室重臣坐镇,屯田,练兵。一来辽东有大量前隋俘虏,多年来熟悉辽东生活,何不选择就地安置呢。二来辽东土地肥沃,屯田耕种,大幅提高粮食产量,朝廷无需承担过多钱粮。第三,也是最关键的,多年来,辽东老兵惨遭高句丽霸凌,侮辱,多失去家眷,子女,我建议大肆提倡迎娶百济,新罗,高句丽女子。

  三管齐下,加之文化传播,对所有起义强势镇压,或许能让三国之地融合进大唐内。

  李世民,李靖,房玄龄,杜如晦洗耳恭听。

  听到或许二字时,李世民君臣吃惊的望向赵牧,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吗?

  李世民内心纠结,很快释然了。

  中原各地也时常叛乱,起义呢,何况地处东北的高句丽三国,李世民不禁询问:你以为何人较为合适呢?

  霍王,李元轨。赵牧举荐。

  元轨?

  李世民轻声呢喃。

  他以为赵牧举荐李道宗或蜀王李恪呢,再不济,举荐私交不错的陈王李元嘉,却竟然是霍王李元轨。

  李靖,房玄龄,杜如晦神色诧异。

  霍王博学勤奋,多才多艺,大喷子魏征都觉得霍王贤明,把他与汉代的河间献王,东平宪王相比。

  何况霍王不光文才过人,更武功超群。

  称之为贤王。

  是高祖诸多子嗣中较为出色的一人。

  皇帝玄武门夺权,登基称帝私下里提防着诸王呢,赵牧推荐霍王,这等于给皇上上眼药啊。

  李世民不懂赵牧为何推荐霍王,不由得询问:说说你的理由。

  陛下,我不熟悉霍王,却听说过这么一则故事。赵牧回答。

  什么故事?

  贞观十年,霍王任徐州刺史,上任之初,霍王知晓自己年轻,没有从政经验,便把政事委托给长史,让其大胆处理。自己关起门来读书,充实完善学问。

  足以证明霍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。

  再者,霍王为人谦虚谨慎,待人接物到位。

  不喜欢官场应酬,却喜欢同饱学之士交往。徐州时,多次邀请隐士刘玄平做客,与其成为贫贱之交。

  曾有人询问刘玄平霍王有啥长处,刘玄平回说霍王没啥长处,人皆有短处,所以才能显示出长处。霍王无所不能,自然说不出他的长处。

  从这两件事儿来看,霍王足够胜任了。

  何况霍王年轻,在高句丽,百济,新罗三地经营数十载,必能改变三地文化,习俗,使得三地融进大唐版图。

  赵牧滔滔不绝,道出自己的推荐理由。

  嗯。

  李世民轻轻应了声,他支持赵牧的建议,但派霍王来此怕不合适。

  绝非他不信任霍王,皆因霍王在徐州时推行无为而治。夺取半岛三国,大乱要大治,霍王经验尚浅,恐难胜任。

  他内心已有合适人选,已故淮安王之子李孝逸,也是赵牧曾经向他推举的人才。

  事关重大,派何人坐镇再商量吧。

  赵牧没有争辩,朝着李世民说:陛下,怎样治理三地,该率先夺取三地,当务之急,该攻克平壤城。

  陛下,臣附议。李绩抱拳说。

  灭百济,再灭高句丽,荡平新罗,朝廷有足够多时间商议派遣何人。高宝藏,盖苏文拒绝投降,是该给对方雷霆一击,一举覆灭高句丽。

  不急。

  李世民平静的说。

  平壤城已沦为瓮中之鳖,任由唐军宰割。

  高宝藏,盖苏文拒降,他们耗得起,自己也耗得起。

  等城内断水断粮,守军军心涣散时,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。

  何况,刘仁轨越灭倭国水师,越早给高宝藏,盖苏文致命一击,消弱二人斗志。

  倭兵覆灭之日,则为高宝藏,盖苏文投降之时。

  陛下,时不我待。赵牧高声提醒。

  临近入秋,气候渐渐寒冷,不利于唐军攻城略地,拖延越久,唐军折损越多,或许李世民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落空呢。

  陛下,切莫重蹈覆辙。杜如晦提醒。

  隋唐几次征讨高句丽,皆因气候戛然而止,战果锐减,甚至损兵折将。

  唐军处于有利态势,该抓住天赐良机,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,灭国,完成东征既定的目标。

  陛下,平壤乃高句丽重镇,南面也有诸多城池,彻底灭掉高句丽,绝非单单破平壤城。房玄龄建议。

  他能感觉到东征皇帝打的越来越保守,俨然没有以前敢打敢冲。

  李世民察觉自己想法与赵牧等相悖,表情稍稍有点惊诧,他也想速战速决,越早灭高句丽越好,起身走到台阶前,朗声:也罢,再等一日,靖兄,继续写信劝降高宝藏,盖苏文。

  赵牧集结军中的火炮,投石器,明日之后,高宝藏,盖苏文依然不识时务,朕指挥三军攻城。

  喏。

  李靖,赵牧领命。

  早该这样了。

  与冥顽不灵的盖苏文,高宝藏没有什么好说的。

上一页目录+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