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CC小说网>历史军事>一寸山河一寸血> 第二百七十二章伺机而动

第二百七十二章伺机而动

  天高云淡,塞外草原更是如此。

  刚刚成亲张扬度过了一段和谐美满的日子,只不过,这乱世并不准备给他太多的时间来享受这得之不易的安稳。

  张扬麾下众人又开始了忙碌,田丰、寇准忙着春耕的事宜,周仓、裴元绍得安稳草原各百户,牵招领着军法司在河套和草原不停地晃荡,其余各将忙着练兵,总而言之,清闲下来的好像就只有张扬一个人。

  不过,张扬也并不是只顾着玩乐,虽然没有动作,但他的脑子没有一刻停止。因为他的到来,原本的历史已经面目全非,但从董卓进京好像一切又回到了正轨。张扬不敢确认接下来是会按照历史那样上演,还是出现什么变数。

  不过,就算是按照历史来上演,张扬也并不清楚这段历史,他只能隐约记得,接下来应该是十八路诸侯讨董,三英战吕布的戏码,但张扬总觉得自己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,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。

  源源不断的各类情报从洛阳发出,汇聚到吴用的案几之上,如今的吴用基本上已经专注于情报的收集和整理,并挑选出最有用的汇报给张扬。

  沈富的情报网经过两年的发展,虽然还不能说遍布天下,但大汉十三州又一部基本都被覆盖,至少能保证每一个州治所都有他的手下。

  这一天,正在整理情报的吴用忽然发现一封并不起眼的书简,但上面写的内容让吴用的额头上冷汗直流。

  吴用不敢怠慢,迅速起身,前来将军府寻找张扬。

  此时的张扬还在苦思冥想他到底忘记了什么事,可人就是这样,你越是执着的想一件事,并越想不起来。

  眼见吴用进来,张扬淡淡道:“加亮来了,坐。”

  吴用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安稳地坐下,再向张扬汇报情报,反而径直走到张扬的身前,将一封竹简放在案几上,道:“主公,此事非常重要。”

  张扬诧异地看了吴用一眼,他想不出来什么事能让吴用如此失态,伸手缓缓打开书简,张扬一目十行地看完,失声道:“董卓遇刺,袁逢、袁隗乃幕后主使,袁家除了外放的渤海太守袁绍、南阳太守袁术等寥寥数人之外,全部被抓,生死不知?”

  张扬敏锐地嗅到了其中不同寻常的味道,如今的他可不是刚刚穿越回来的时候,什么都不懂,在这个世界呆的时间越久,张扬便越能明白,世家大族在这个世界拥有的力量。别看这些世家并没有兵权,但看看后来的曹操就知道,若是没有这些世家,说不定曹操早已一统天下。

  而且曹操一死,世家复起,不管是陈群,还是司马懿,都是世家中人,陈群创立了为世家服务的九品中正制,司马家更是直接篡位,当了皇帝。

  袁家作为天下世家的领袖,董卓将袁家屠戮一空,恐怕要发生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啊。

  “加亮,此事,你怎么看?”

  吴用稳定一下心神,慎重道:“主公,袁家名望天下无两,更重要的是,董卓虽然屠了洛阳城内的袁家满门,但袁绍和袁术兄弟俩并不在洛阳,袁家门生故吏无数,若是他们兄弟俩振臂一呼,拿董卓废立之事做文章,恐怕董卓也不好应付。”

  张扬一愣,道:“可立刘协为帝确实是刘宏的意思……”

  话说到一半,张扬沉默了,刘宏的遗诏在他的手中,董卓自作聪明伪造了一份遗诏,还被丁管给撕了,这就坐实了董卓伪造遗诏。也就是说,哪怕张扬现在把这份真的遗诏给董卓,恐怕都没人会信他,只能当是他又伪造了一份。

  “加亮,去把伯温他们请来,这天下,恐怕马上就要乱了。”

  等不多时,刘伯温、田丰、寇准三人跟随在吴用的身后来到了将军府大堂依次坐下。

  张扬率先开口问道:“诸位,想必加亮已经将事情说了,不知各位有什么看法?”

  来的路上吴用自然会把情报告诉他们,好让他们有一个思考的时间,如今闻听张扬询问,刘伯温率先开口道:“主公,还记得那首民谣吗?”

  张扬回想了一下,虽然洛阳的情报不论大小都会事无巨细的送到河套,但一两首民谣,在众多情报中并不起眼,张扬思考半晌,问道:“伯温说的是前十二,后十二,万马千军走关东?”

  刘伯温点点头,道:“没错,基当时看到这则民谣的时候就怀疑这是袁家的人放出来的,如今一看,更肯定了基的想法,恐怕袁家兄弟俩不久就会有动作。”

  张扬张口便想说十八路诸侯讨董,但想了想,如今天下的形势已经和原本的历史大不相同,有没有十八路诸侯还不好说,便改口道:“伯温的意思是,诸侯讨董?”

  刘伯温点点头,道:“十有八九。”

  张扬迟疑一下,问道:“那我军是坐观其变,还是参与讨董?”

  其中张扬还有一个选择,那就是帮助董卓抗衡关东诸侯,但这个选择张扬并没有思考就否定了。且不说张扬和董卓差劲的关系,就凭董卓必败这个结果,张扬便不可能把宝压在董卓的身上。

  刘伯温道:“静观其变与我军并无利益,而加入讨董大军,则可以收获一些名望,还可结交天下英雄。若董卓败亡,则天下势必比战国七雄之时还要乱,这合纵连横的计策倒不失为一好计。”

  张扬正在开口,只听田丰道:“此事,不妥。”

  “哦?”张扬望向田丰,问道:“元皓有何高见?”

  田丰道:“这诸侯讨董,我军必须参加,但只需派一员上将便可,主公却不需亲往。”

  寇准不明所以,问道:“草原已平,若诸侯讨董成真,势必无暇顾忌我河套,主公在河套也无甚大事,为何不亲自带兵前往?”

  田丰并不回答寇准的问题,反而看向刘伯温和吴用,问道:“伯温兄、加亮兄,当初董卓进京之前,你二人给董卓出的计谋,可还记得?”

  如此大事,他二人怎能忘记,吴用不加思索,张口便道:“奉天下以讨不臣,元皓是说……”

  “没错。”田丰笑道:“汉室虽然衰微,但还是天下共主,董卓只不过行一废立,便让诸侯有名义讨董,可见汉室在天下人眼中分量还是极重,若是我军能将陛下请回河套,那以后不管与谁作战都可师出有名。若是陛下被其他人所得,这大义上难免欠缺。”

  这个时代,干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,奉皇帝的旨意讨伐不臣,这就是大义所在,而无缘由随意攻伐别的诸侯,便是不义,这便是得到皇帝的好处。

  张扬迟疑道:“董卓如今肯定将陛下牢牢保护,我们如何能够将陛下请来河套?”

  田丰淡然一笑,道:“当今陛下,若是不能攻破洛阳,自然不能将其请来河套,可是,当今可不止一位陛下……”

  吴用失声叫道:“弘农王?”

  田丰点点头,道:“董卓废帝为弘农王,势必要将弘农王送回封地,当然,董卓更可能暗中杀掉弘农王,不过其势必不敢在洛阳动手,主公只需带少量精兵,埋伏在洛阳城到弘农的官道上,将弘农王劫回河套,再扶立弘农王为帝,那这大义的名声我军也就有了。”

  田丰的一番话点醒了张扬,他一直想不起来自己遗忘了什么事,但田丰的话让他明白过来,他忘记的事,就是弘农王刘辩。

  想想到三国后期,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,但孙权只能顶着一个曹魏封的王爵,平白无故就比另外两国低了一头,这就是大义的好处。

  曹魏是从汉献帝那里得来的皇位,不管是抢来的还是夺来的,至少名义上并不欠缺,而刘备本身就是汉室子孙,登基为帝自然没什么问题,而孙权既没有汉帝,也不是汉室子孙,先天上便欠缺,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孙权晚年的时候才能称帝。

  按道理来说,孙权自己称帝也不是不可能,但问题是,他的王爵是曹魏封的,他若是称帝,自然便是背叛曹魏,曹魏岂能放过他?还有就是蜀汉自认是汉室正统,虽与孙权结盟,那是实力不足,但孙权若是称帝,那就相当于反汉,蜀汉岂能答应?孙权自认没能力抵抗蜀、魏联手,这才一直耐着性子,直到他晚年,三方混战之时才称帝。

  由此可见,大义的名分十分的重要,若是张扬真能将刘辩劫回来,扶他重新登上帝位,不说能号令其他诸侯,但至少也不会被其他诸侯号令,绝对的利大于弊。

  想到这里,张扬当下决定道:“好,就按元皓所言,本将亲自带一队精锐前去将弘农王请回河套,至于诸侯讨董,若有檄文传来,可以杨业为主将,马腾、典韦为副将,杨七郎为先锋,吴用为军师,率一万新军由代郡入幽蓟,与公孙瓒合兵一处,前往讨董。”

  “不可!”

  张扬话还没说完,就见堂下四人齐齐反对道:“典韦将军和小七将军武艺乃是我军中最强,他们两人前往会盟,谁来护卫主公的安全,此事断然不可。”

  “无妨,本将前些时日得到一员大将,比老典和小七绝对不差,诸位放心。”

  四人虽然不知张扬何时又招揽了大将,但张扬这么说,他们也放下心来。

  只见田丰继续道:“主公接走弘农王后,可直接返回河套,不需前往参与讨董。”

  张扬恍然大悟,道:“元皓的意思是,这并州……哈哈哈。”

上一页目录+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