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CC小说网>历史军事>一寸山河一寸血> 第三百零二章 风流双枪将

第三百零二章 风流双枪将

  虎牢关打得热闹,并州也不安稳,可位于荥阳东北方向的孟津,却显得非常安静。

  孟津,古称盟津,是周武王召集诸侯,歃血为盟的地方,位于河水畔,是一个小渡口。

  长一百里,宽五十二里就是孟津的所辖范围,是一个多山,多丘陵的地带。

  古人将孟津的地形概括为一句话,那就是三山六陵一分川。孟津古城便卡在这三山六陵之间的一分川上。延绵数百里的河水沿岸,自河内唯有这里可以到达洛阳。

  这原本的孟津守将,名叫皇甫坚寿,是名将皇甫嵩之子,皇甫嵩生前和董卓关系不好,曾经在董卓来他麾下报道的时候,让董卓报门而入。

  所谓的报门而入,就是从大营进辕门开始,一直到中军大帐,走一步,大声报一次自己的官职、名字,主要是用来羞辱人的。

  自此,董卓便和皇甫嵩积下了仇怨,只不过到董卓进入洛阳之后,皇甫嵩早就被张扬杀了,董卓总不能去刨了人家的坟,尽管心不甘情不愿,这件事也只能就此作罢。

  不过皇甫坚寿和他老子皇甫嵩不同,他和董卓的关系十分融洽,否则的话,董卓也不会将孟津这个虽然不起眼,但是十分重要的地方交给他。

  不过这一切都在十八路讨董之后发生了变化,皇甫坚寿虽然和董卓亲近,但毕竟是世家之人,哪有自家人来得放心,董卓这才命董平前来镇守孟津。

  董平和杨奉在抵达孟津之后,立刻持虎符夺去了皇甫坚寿的兵权,可这孟津城头上,却依然插着皇甫坚寿的旗帜。

  虽说孟津不一定会发生战斗,可这皇甫坚寿的旗帜,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混淆视听的作用。说不定什么时候,就凭这面旌旗,便能立下奇功。

  一晃过去了一个多月,董平在孟津无所事事,每天好生的烦恼。虎牢关、荥阳的战斗越打越激烈,不时传来的战况,让董平心里好像猫抓一样的难受。

  尤其是在董璜死讯传来之后,更是如此。要知道,董卓的儿子早死,现在大伯的儿子董璜也死了,如今董家这一辈就剩了他董平一个男丁,若是二伯董卓也有个三长两短,那这偌大的家业,还不是由他董平来继承?

  在这种心态的趋势下,董平更加心痒难耐,恨不得联军立刻出现在孟津城下,让他董平大杀特杀一番,让董卓看看他的本事。

  可不管董平心里怎么期盼,关东诸侯就好像忘了孟津这个地方一般,始终不见一人出现在孟津城下。

  “杨奉,你说本将是不是来错了地方?”

  杨奉楞了一下,道:“少将军这话从何说起,这孟津不是少将军自己要来的吗?”

  董平黑着脸道:“话是这么说,可我当初也没想到这个地方关东群贼根本不来啊,早知道我应该请命去虎牢关的,哪怕荥阳都行,听说那里打得热闹,肯定有我扬名的机会。”

  杨奉心里一阵苦笑,恐怕不止是扬名吧,那西凉军第一猛将华雄可是战死了,难不成你董平比华雄还强?

  没错,在杨奉的心里,董平就是一个纨绔子弟,本事平平,仗着身为董卓的侄子才身居高位。不过如今的杨奉也看开了,自己本事也不怎么样,能在孟津这个安稳的地方,挺好。

  当下笑着劝董平道:“少将军,此地虽然荒芜,可对于洛阳而言,却是非常重要。关东群贼中也有不少聪明人,不会看不见这里的,如今正面作战不顺利,定然会出奇兵。到时候,我孟津定然会有一场血战,少将你害怕捞不着仗打吗?放心吧。”

  “说不定这群诸侯真的是群蠢货呢?”

  董平小声嘀咕,让杨奉暗中撇嘴,不过杨奉没去再劝董平,既然能说出这句话,想必董平心里已经接受了他说的话。

  董平耐着性子巡视一圈之后,准备下城休息。

  突然间,从远方传来一阵若隐若现的古怪声响,声音不大,但在寂静的夜晚还是十分清晰,董平也不是个没打过仗的初哥,清楚得听到了那一丝不同寻常的声音。

  这么晚了,有人来吗?

  董平剑眉一挑,隐在了城楼之中。

  杨奉看了看董平,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,不由暗赞道:这纨绔子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。

  当下抬起手,示意城墙上的士卒集合警戒,自己在隐藏在旌旗之后。

  不一会儿,一队人马抵达孟津城下。

  为首之人身高七尺三四寸,黑暗中看不清面庞,但是按衣着来看,当是世家之人,年纪大约三十上下。

  杨奉使了一个眼色,守城小校会意,上前一步,厉声喝道:“什么人?再不停步就放箭了!”

  那三十岁上下的男子抬手示意身后的人马不要前进,自己催马上前道:“敢问皇甫坚寿将军在否?”

  小校楞了一下,不知道该如何回答。

  董平自认关东诸侯见过自己的人应该不多,大步站了出来,大声道:“皇甫坚寿将军在府衙中,敢问阁下何人,又有何事?”

  中年男子似乎有些犹豫,沉吟片刻之后,命人取来弓箭,将腰间的玉佩解下,绑在箭上,射向城头的旗门杆上。

  “我是谁,小将军拿此玉佩给皇甫坚寿将军看,他就知道了。”

  “还请稍等片刻。”

  董平怕吓走来人,用词颇为客气,上前取下玉佩,退了回来。杨奉也从阴影中走出来,问道:“少将军,可认得那来人?”

  董平回忆了一下,道:“看着有些面熟,但应该没见过。”

  两人也不怠慢,取过一柄羊脂火把,结着明亮的火光,只见那玉佩正面写这“皇甫”两字,反面雕刻了一个虎头。

  董平心中一跳,惊叫道:“是皇甫郦,皇甫嵩的从子,官拜谒者仆射,可是他怎么会从东面来呢?”

  安定皇甫家也是世家之一,虽说比四世三公的袁家不够看,但在凉州那也是数一数二的世家,董平刚才只不过一下没想起来,如今一见这玉佩,立刻清醒过来。

  可这个时候,皇甫郦跑来孟津...

  董平和杨奉相视一眼,其目的自然不问可知。

  “皇甫郦此来,必是为了劝说皇甫坚寿。”

  “那...”

  皇甫家毕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,杨奉显得有些犹豫。

  董平一咬牙,道:“管他是谁,和咱们对着干那就是敌人,不如一刀...”

  杨奉也知道这个时候犹豫不得,点头道:“如此也好。”

  两人议定,让小校在城头上拖住皇甫郦,董平翻身上马,手持双枪,在城门后隐藏起来。

  令人牙酸的声音响起,城门缓缓打开,皇甫郦的注意力,也被城楼上的小校所吸引。

  就在这刹那,董平猛然一催战马,从城门下的阴影中杀出。他胯下的坐骑,同样是董卓从西域买来的骏马,虽然比不上吕布的赤兔马,但也只是差了一筹而已,那速度,自然是飞快。掌中双枪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寒光,眨眼的功夫便来到了皇甫郦身前。

  皇甫郦一愣,啊得叫了一声。

  但不等他声音落下,董平双枪并举,如同闪电一般刺出,当场便把皇甫郦刺死。

  于此同时,杨奉率领人马自城中杀出,把皇甫郦随行人马杀得落荒而逃。

  一场短暂的交锋很快便已经结束,董平挤压在心中一月有余的怨气,也终于得到了宣泄。

  董平兴高采烈,得胜归营。

  但杨奉却面色凝重,怎么都高兴不起来。

  “杨奉将军,为何闷闷不乐?”

  杨奉道:“皇甫郦出现在这里,想必是关东诸侯的安排,今日我们杀了皇甫郦,只怕是明日便会有大军抵达。”

  “怕甚。”董平大大咧咧,满不在乎道: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区区关东群鼠,能奈我何?”

  “少将军,还是小心一些,我看最好修书一封送往虎牢关,让太师知道这里的情况。”

  董平虽然不以为然,不过也不好拒绝,当下点头同意,由杨奉写信,通知虎牢关。

  从孟津到虎牢关,也只有一日的路程,往来很方便,耽搁不了多少时间。

  董平眼睛一转,道:“这样,杨奉将军,不如由你领军埋伏在山后,待敌军前来,你我可前后夹击,到时候定能一举破敌。”

  杨奉想了想,虽然按照他的想法,最稳妥的当然是稳守城中,坚壁清野,这是个万全之策,要知道董卓出于谨慎,给了董平足足一万人马,凭借孟津的关隘,足以拖住联军。而洛阳若是得到消息,援军能在一日之内抵达,从时间上来说,绝对很充足。但看董平这个样子,肯定不会同意。

  如果要出城和联军野战,董平的方法虽然谈不上高明,但也着实不错,当下道:“既然如此,由末将率精骑两千,埋伏在山中,伺机而动,少将军看如何?”

  “如此甚好!”董平欣然同意。

  杨奉当下领命而去,董平在关隘中调集人马,准备迎接来日将临的恶战。

  不过,联军的速度很快,在天亮时分,便已抵达孟津关外。

上一页目录+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