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2章 和亲

  赵牧。

  计谋百出。

  寻常事务,李世民常怀疑赵牧偷奸耍滑。涉及军事政务,关乎社稷安危,赵牧历来言出必行,从不食言。

  既然赵牧觉得能成,自然值得推行。

  毕竟,赵牧从不无放矢。

  高句丽事务完美结束,殿内文武百官并列两排,秩序恢复安静。

  礼部尚书豆卢宽出列,抱着朝笏行礼汇报:陛下,薛延陀部使臣阿斯纳,带七王子默龊前来,正于偏殿等待,皇上是否召见对方?

  阿斯纳,默龊来长安已有数日,怎奈始终未能进宫面圣,于驿站内胆战心惊的等候宣召。

  连日来,阿斯纳多次向礼部上书,希望早日面圣,解决薛延陀部问题。

  宣。

  李世民高声说。

  是时候处理薛延陀部的问题了。

  姚公公仰首高声叫道:宣薛延陀部使者阿斯纳,七皇子默龊进殿。

  少顷,阿斯纳,默龊恭敬的走进来。

  发觉殿内百官林立,武将面色不善,阿斯纳规矩许多,躬身行礼:外臣阿斯纳拜见天可汗,天可汗万福。

  默龊更不敢造次,紧随着俯身行礼。

  李世民面色平静,厉声询问:阿斯纳,唐军北征,夷男何故派兵侵犯大唐边境,你告诉朕,他意欲何为。袭击唐军,让朕怀疑他投靠大唐的诚意。

  当年为铲除颉利,拔除北疆威胁,薛延陀部投靠时,大唐顺水推舟拉拢薛延陀部,共同抗击东突厥。

  今东突厥在唐军打击下灰飞烟灭,颉利去见他历代祖宗。

  草原攻守之势异也,是薛延陀部更依赖大唐,而非大唐依赖薛延陀部。

  纵然赵牧领军临时部署,歼灭薛延陀部好几万精骑,是大唐占了便宜,但薛延陀部贸然犯边,分明欲挑战大唐,不给出合理的解释,必须敲打敲打薛延陀部。

  若非为征战高句丽做准备,朝廷必先灭薛延陀部。

  阿斯纳闻声,面色惶惶不安,躬身汇报:禀天可汗,薛延陀部绝没有侵犯大唐的念头,更不敢挑衅大唐天威,派兵抵达大唐,皆因听闻奚族,契丹兵勇齐聚,计划攻打定襄城。我王为避免阻止意外发生,特意派兵协助,孰料晋国公设伏,造成悲剧发生。

  误会,这绝对是误会。

  薛延陀出兵犯唐,证据铁证如山,他自知没法推脱,唯独改变出兵目的,希望蒙混过关。

  旋即,侧首瞥向旁边的默龊,战战兢兢说:我王为表示对天可汗忠心,和对朝廷的歉意,得知发生误会,特意派外臣第一时间赶来长安请罪,献上金银珠宝,美女宝马。

  除此之外,为我王为彰显诚意,命外臣把七王子默龊带来长安做人质,希望双方冰释前嫌,化干戈为玉帛,像从前一样和睦相处。

  放你妈屁。

  话音刚落,赵牧挺身而出,冲着阿斯纳怒语恶骂:误会,哪来的误会,既是误会,你们向定襄城而去啊,为何向奚族牙帐靠近?朝堂之上,公然欺瞒大唐君臣,此罪当诛,那时,老子就该领兵踏平燕然山,砍下夷男头颅。

  对于阿斯纳的言语,赵牧异常恼怒。

  这货计划倒打一耙。

  既是对他的不尊,也是对三军将士的诬陷。

  陛下,张宝相传回的书信,证实晋国公的说法,阿斯纳欺君瞒上。侯君集进言,当初,他担任兵部尚书,知晓事情前因后果。

  龙椅上,李世民面色低沉,呵斥说:赵牧,不得无礼。

  冲着阿斯纳质问:朝廷多次收到定襄太守张宝相的书信,薛延陀部屡次靠近大唐边境,此事作何解释?

  阿斯纳是否欺君罔上,必须追查清楚。

  阿斯纳,此事不给出合理解释,莫说皇上不饶恕薛延陀部,朝廷诸将也不饶恕。侯君集挺身而出,面色狰狞说:本将很愿意挥师灭掉薛延陀部,踏平燕然山。

  没错,你这厮把朝廷百官当白痴吗,竟敢公然撒谎欺骗皇上。程咬金愤怒的说。

  李道宗质问:你个混账,欺我大唐无人吗?

  诸将震怒,阿斯纳面色惊悚,紧张。

  这些将领皆为当世悍将,若挥师北伐,薛延陀部俨然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。

  此事没法解释清楚,阿斯纳噗通一声跪地,战战兢兢说:禀天可汗,兴许是薛延陀部侵犯大唐,但我王摄于大唐天威,愿效忠陛下,为巩固两国关系,我王派七王子来长安做质子,恳求天可汗向薛延陀部下嫁一名公主。

  届时,大唐与薛延陀部的关系定然向父子一样亲密,两国边境和平如初。

  哼。

  李世民怒哼一声,阔掌拍在龙案,厉声斥责:你先退下,和亲之事,朕与百官商议。

  谢天可汗。

  阿斯纳连忙答谢,整个人如释重负,拽着默龊快步走出殿内。看書喇

  大殿内短暂的安静,即刻喧闹起来,程咬金抱朝笏高声进言:陛下,薛延陀部使者公然欺瞒皇上,有意倒打一耙,此贼包藏祸心,轻视大唐,臣建议派兵讨之。

  没错,夷男何德何能,有何资格让大唐下嫁公主,他哪来的勇气谈及和亲呢。侯君集面色不悦。

  李道宗,李孝恭等将领连连出列,愤怒的请求率兵讨伐。

  相较于怒气冲冲的武将,多数文臣亦不支持和亲,但也有人支持和亲。

  萧瑀徐徐而出,侃侃而谈说:陛下,朝廷既已制定对抗高句丽的策略,则必须保证西面,北面边陲安宁。和亲之事,必然夷男效忠于朝廷,保证北部安宁,朝廷有机会把注意力集中于高句丽,完成陛下消灭高句丽的宏愿。

  若能和亲,则保证夷男对朝廷绝对臣服。李纲进言。

  顿时,连续几名官吏出列支持和亲。

  小小薛延陀部,朝廷未放在眼里。

  未来数载,朝廷注意力集中于高句丽,而征讨高句丽有多难,面临的问题有多少,大家心似明镜。

  为保证四方安宁,避免唐军进展不利时,则需保证薛延陀部按兵不动。

  这时,赵牧出列,掷地有声的说:陛下,我不支持和亲。

上一页目录+书签下一页